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式的鸡汤已经泛滥,当一次次碰壁的年轻人已不再相信它们,必然会诞生另一类鸡汤:耕耘本身就是收获。
看到《煎饼侠》的大团圆结局,我笑了。但仅仅是被逗笑了而已。《煎饼侠》呈现了一种新式鸡汤的烹饪方法,而对于这种新,我不知到该笑还是不该笑。
《煎饼侠》讲了个什么故事呢?
大鹏,一个经历了人生起伏的即将步入中年的男人,机缘巧合翻出了少年时的梦,一个将自己创造的动漫超级英雄拍成电影的梦。然后就是常见的追梦过程中的激情迸发、点滴进步的惊喜、迎难而上时的坚持、精疲力竭后的退缩、重新启程时的振作等等等等。
对关于梦想的故事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结局:梦想实现的圆满或者“梦想虽未实现,但我心已有不同”之类的感悟,比如《老男孩之猛龙过江》、《汽车总动员》。
那《煎饼侠》是怎样的呢?这就有点尴尬了。他顺利把电影拍完了,但这是一部烂片,而且因为是采用偷拍手法来拍摄,所以没办法公映。从个人的定义来说,算是实现了梦想,但是从社会肯定的角度看,一个不能被社会认同的梦想,怎么能算是实现了呢?要知道,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达到只需要自我肯定,“举世誉之,举世非之”都不放心上的境界。影片就这样结束的话,它就不能作为一煲大众鸡汤了。
个人的梦想和社会评价体系有矛盾时该如何是好?影片的关键在于陈小春那句“超烂好不好?但是,如果你愿意把拍电影的故事拍成电影,我相信我们有能力帮你找投资人”:梦想再烂,追梦的故事还是可以拿来贩卖贩卖的。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鸡汤。无论个人的梦想的价值是否被社会所认可,实现梦想过程中的付出总是相似的。正是通过这种相似性,《煎饼侠》实现了个人评价与社会评价的调和,煲得一手皆大欢喜的好鸡汤。简单地说就是:“你的梦想非常弱智,非常傻逼,没有任何贩卖的价值,没关系,你可以贩卖实现梦想过程的汗水泪水啊!”
对此该怎么看呢?我觉得有好有坏吧。
一方面,这是价值多元化的第一步。小众的梦想追求如何逐步扩大,最终与主流的梦想追求平起平坐呢?最初必然是一个妥协或者说寻找共通点的过程。目前就是实现它们的付出是相同的。当小众的梦想以贩卖付出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并逐渐扩大影响之后,大众就会潜移默化地爱屋及乌,渐渐对小众的梦想本身的价值也产生认同。最终这些小众的梦想便被纳入到社会主流价值追求中了。
此外,血汗泪水的价值多多少少给了那些追梦者一层薄薄的安全垫:即使最终一地鸡毛,追梦者也不至于粉身碎骨,至少还能拿贩卖情怀的零碎,买来擦拭伤口的药水。
但另一方面,贩卖梦想行不通,退而求其次贩卖血汗泪水,多少会给人一种错觉:梦想本身并不重要,只要背后有情怀可卖就行了。然而我认为梦想始终是应该被被严肃对待的。怀了明明不切实际的梦想,打拼十几年只能结出酸涩的果实,摔倒了就抓一把情怀的泥土来卖,让人不禁要问:你是不是一开始就打算只卖情怀的?这是对追梦者来说的,毕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到底他的关于汗水的情怀只是追梦的副产品,还是说梦想只是他拿来包装情怀的空壳。如果大鹏一开始就盘算着,拍一部讲述自己如何拍《煎饼侠》的悲情纪录片,这不是比放弃梦想更让人嗤之以鼻么?其实这样的梦想空壳早有抬头的迹象了。在某些选秀节目的舞台上,不就有很多才华让人汗颜,个人悲情史却堪比四大悲剧的“梦想家”么?拿这样的包装来自欺欺人,简直比咸鱼更可悲,可恨!
细心的的读者应该会发现,我忽略了对大鹏从明星变成粪坑这一段情节的分析。
我觉得这一段在暗示一个的铁律。如果你成功过,再去追逐少年的梦想,那叫不忘初心。成功了叫锦上添花,失败了也会赢来几分关于再次出征的勇气魄力的称赞,美其名曰虽败犹荣。如果从未成功过就去追逐梦想,成功了会被捧为“一鸣惊人的天才”,失败了呢,只会被贴上言简意赅的“傻逼”二字。多么冷冰冰又无可奈何的舆论啊!毕竟只以成败论英雄,还是我们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会默默坚持的基本路线。某种程度上说,梦想,依然是少数成功者和勇敢者的游戏。
虽然梦想的表达变得多元了,但它仍旧属于稀缺品行列。与君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