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死去的时候,身体会仅仅变轻21克。那是怎样一个重量?五个硬币,一只蜂鸟,或者是一块巧克力:也许还相当于我们微不足道的人类灵魂。”一场车祸连接起三个不同人物的命运交错,经历过忏悔,伤痛,救赎,有人去追溯生命的原始,有人在沉痛阴影中沉溺,有人纠结于自我的矛盾无法挣脱。那些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深深积压在脆弱灵魂的深处,在死亡的边缘,兴许才会闪回无数的记忆:这一生,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是那21克灵魂的重量,还是那苟延残喘的生命。
 
电影用线性的方式去拍摄一个故事的始终,以一种适合于大脑逻辑的顺序去组接故事的片段,最终形成一个整体情节的概要。导演以他一贯的非线性叙事打破故事的逻辑,使用平行蒙太奇将三个故事串联到一起,试图从三个方向去同时建构整个事件的脉络。镜头在各个片段之间跳跃又停留,加之大量的闪回和闪进的时空跳动,犹如蛛网一般从多个方向进行结构的递进式组合。导演并非是想制造一种悬念丛生的烧脑电影,不像诺兰的多线叙事和交叉剪辑那般戏剧性十足。影片不再是以情节为主导故事发展的方向,而是以人物的情绪去窥视、去揭露深藏内心的压抑和伤痛。观众的视角不会总停留在这种挥之不去的阴影之中,需要情绪的不断调剂和催化,方能以旁观者的身份领悟这种过于主观化的情绪感染力。
 
美好回忆与惨白现实的对此更加突显了影片的郁结和压抑情绪。碎片化的剪辑将回忆撕扯摔碎,穿插进看似摆脱回忆纠缠的人物常态中,表现出的歇斯底里的人物状态,一下子把情绪涨到了一个制高点。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那种纯粹视觉效果的狂轰乱炸,让你的肾上腺素暴涨,而是像化骨绵掌一般在你心中慢慢累积,最后达到高潮点,追求的是银幕前后的情绪共振。这种情感的冲击波久久的徜徉在内心之中,徘徊、游走、暴动,时不时给你一剂强心剂,让你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
 
情绪的力量集中表现为特写的频繁使用和演员的精湛演技。用情绪表演讲故事的导演大有人在,比如我们的墨镜王,纵观他的电影,墨镜之下的王家卫想必定然是一个闷骚的文艺中青年,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强势植入让人看的眼花缭乱,跳脱剧本的表演又让这种隐匿的情欲在眉来眼去暗送秋波的暧昧中丝丝入味,看似没有故事性,实质早已暗流涌动,让人“欲火焚身欲罢不能欲拒还迎欲求不满”。这是闲话,咋有空再聊,回到本片。频繁的特写将演员细微的神情动作不加修饰的表现出来,人物脸上的妆容被刻意剔除,苍白的脸色,清晰的纹理,凌乱的发丝,拉塌的胡须,这种近距离的视角拉近了观众与片中人物的距离,那种情感仿佛也隐约通过这种“凝视”得以传达。
 
演员的演技之所以如此重要,是为了不让你轻易出戏,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电影才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否则分分钟就出戏的电影,搞不好还以为在践行着“布莱希特表演体系”呢,其寓意大概就是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这种电影时常是要打破“第四堵墙”。影片的三个主演西恩·潘、娜奥米·沃茨、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演技是有的,不然怎么会被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选上呢,怎么说人家也拿过奥斯卡最佳影片和蝉联最佳导演的人,虽然区区一个奥斯卡算不上什么,但是人家可拿了三个。
 
灵魂有多重,生命有多轻,一切尽在经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