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要看关于美食的电影,随便上网百度,这部电影就在很多推荐者的清单里,它就是《吐司》,是一部英国电影,是一部根据英国国宝级美食家、著名食谱专栏作家NigelSlater自传改编成的电影。

我最初看到推荐, 以为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如何做吐司,如何吃吐司的标准美食电影。看了以后,才发现,我的想法太过直观和简单,因为除了美 食,它还讲述了爱、成长和选择的故事。

看了影片的开头,我就意识到,男主有个厨艺很烂的母亲,哦,不,应该是只会做吐司的母亲。看着男主母亲试图下厨房给男主做一个蛋糕,那过程简直是厨房的一场灾难,而最终还是以“我们还是吃吐司吧”来收尾。

男主母亲连简单的熬汤都不会,一家三口最常吃的就是吐司。从男主和男主父亲每次用餐时的表情可以看出,“美味”可能只是出现在他们的字典里,除了强烈地感受到男主小时候对各种美食的极度渴望和幻想外,我隐约中也在思考:男主父亲究竟有多爱男主的母亲,才能日复一日得忍受她的“厨艺”!

但即便这样,男主还是很眷恋母亲的,咬一口嘎嘣脆的吐司,便会感觉到一股难以形容的幸福。

“无论情况多糟,你都不可能不爱那个为你做吐司的人,一旦你咬透坚硬的外皮,吃到柔软的面皮,尝到暖暖咸咸的黄油 你便会永远沉浸在其中!“

后来,还没有等到圣诞节,妈妈就去世了,接下来父子俩单独的生活可想而知。

爸爸不会做饭,脾气暴躁,两个人过得总是马马虎虎。于是,爸爸请了已婚妇女波特太太来做清洁工。波特太太相当性感,更重要的是她的厨艺相当了得。再后来,波特太太就成了男主的继母。

当母亲的地位被人取代,当父亲的注意力转移时,男主对继母的敌意也变得越来越赤裸裸。可偏偏继母又是一个厨艺高手,所以,在父亲和美食之间,在爱和胃之间,男主必须要做出一个选择。最终男主决定学糕点,以此来抗衡继母,同时争夺爸爸的欢心。

接下来电影中就出现了男主和继母厨艺PK的大量镜头,看得很是那个爽,不过,看着看着,就感觉越来越心酸,因为儿子和继母多年的厨艺较劲,最终都是由父亲无奈地消化买单,终于,终于,在一个晚上,听到男方和继母又在斗嘴时,夹在他们中间许久的的父亲终于咆哮而出……

再后来,父亲有一次做园艺的时候  一不小心把自己弄死了……

再后来,男方在自己房间听了那首《Yesterday When I Was Young》,最后对继母说了句:“你赢了”,便收拾行李,在一家厨房找到工作,从此再也没见过继母。

再后来,男主就成了英国著名的食谱专栏作家。

看到这里,一部影片就谢幕了。

或许这部电影有些悲伤,但真实的人生不就是这样么:

越是缺少什么,就越向往什么:男主小时候因为整天吃吐司,所以对美食极度充满幻想,甚至趴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书来看各种美 食杂志和食谱;

越是想得到什么,反而最后却失去什么:长大后,男主为了和继母抗衡,夺得父亲欢心,不断研究烘焙,但还是让父亲两面为难,看着他独自在屋外啜泣,最后连父亲最后一面也没见着,就那样永远地失去了他。

小时候,男主幻想美食,但却又非常依赖会做各种吐司的母亲。长大后,自己成为烘焙高手,却又用美食伤害了父亲,所以,一切皆因美食而起,也因美食结束。

所以,在我看来,品尝美食应该是感到幸福的,而不是像男主父亲那样无奈吃下而成为一种负担;动手做美食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甚至应该带有爱的味道,而不是像男主和继母那样是用来满足私心争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