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聂隐娘》终于公映了,可以预见的,和戛纳首映效果差不多,一剑惊起千层浪,很多观众都被震惊了,面对这样一部与众不同的武侠爱情片,纠结于自己的见识和领悟力是否够用,能不能看懂的问题再度众说纷纷。
《刺客聂隐娘》真的很难懂吗?好在哪里?看这么高层次的电影要做哪些功课,是不是要熟读原著,是不是要先看几部侯孝贤电影。每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一点都不难懂,反而特别简单、清晰、直给,特别像当年的《冬冬的假期》,讲的就是刺客聂隐娘回家又走了,其间的所作、所为、所感。
时间地点人物,都不复杂,一小段剧情简介就能够阐述清楚。番镇时代,魏博武将聂锋的女儿聂隐娘被道姑带走,培养成剑术高明的女刺客,派到家里,任务是刺杀青梅竹马的表哥田季安,此时田季安已是魏博的主公,关联着一方水土的安宁,聂隐娘反过来帮助田季安平定了魏博的宫斗与内乱,然后与新结识的磨镜少年牵驴而去,隐身到浪漫江湖中。
然后,就没有以后了,一个少女的“假期”,聂隐娘回到故里,睹物思人,回想起了嘉城公主,回想起了少女时代和表哥的婚约,透过江山征伐,看到了人情世故的真相,放下爱情和暗杀任务,翩然离去,就这么简单。至于会呼吸的时空,美到不忍看的风光,精心考据的道具服饰和台词,若隐若现的留白,都是衬托人物的工具和背景,接收到美感就够了,不要给给它赋予额外的意义。
现在来讲,一部新的电影出来,大家原意聊一聊,赞或弹,都是好事,符合当代互联网信息交互时代的特征。但这些都是观影之外的附加值,喜不喜欢一部电影,凭自己的喜好就够了,如果有兴趣,再去了解一点背景是好事,拿别人的观点来加深一点理解也无不可,切忌不能人云亦云,用别人的意见扭改自己的体验。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影最重要的是私人感受,就像同样读《红楼梦》,有人会感叹悲伤,有人兴高采烈,有人不明觉历,还有人看不到几行就丢在一边,红学家能说出几个G的论文,读的人是你自己。
所见即所得,这是看电影的第一要义。不要听专家意见,大多数专家都有把化简单为繁杂的本事,越是专家越是没谱,哪怕他看过侯孝贤的十八部电影,懂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懂什么方法派和体验派,什么思想,美学,时空,这些有的没的话题,就像脑筋急转弯一样,想多必乱。
有些人可能会说,还是觉得《刺客聂隐娘》难懂,人物关系和故事都没讲清楚啊,那也没办法,电影不像电视剧,来龙去脉铺上个十集,再来十集慢慢扯皮进入正题,更何况侯孝贤又是一位专注于做减法的导演。这部电影的故事是简单的,画面是抒缓的,可情节是变化的,脉络是紧密的,台词不算多也不算少,每一句都有用,都在交待了人物关系,都在交待事件发展,人物的每一次出场,全是主线,没有旁枝,更无废笔,有时候可能错过三两句台词,故事就有了盲点。
十几个重要人物都有身份关联,情义、恩仇,前尘旧事,当下爱恨,踌躇、决断,像刺客的剑一样,干净利落,像聂隐娘的脚步,踏雪无痕。别指望出去接个电话去趟洗手间回来,还能无缝连接。这是侯孝贤值得尊敬的地方,他是真的爱电影,爱观众,才不计成本的提供有诚意有档次的服务,拒绝提供廉价的快感,这也是自己老公和隔壁老王的区别。
大家都不习惯看《刺客聂隐娘》,正是因为当下的风气不佳,华语电影多数都太圆滑,为了利润最大化,讨好献谄媚,不断的加料,加打戏,激情戏,撕逼戏,加小鲜肉,加话题,这样的电影确实可以让观众产生一种可以任意践踏的酸爽,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刺客聂隐娘》一定不是迎合大多数的那种,但它一定是一部经典,可以流传很多年。鉴定完毕。